尊重动物的拍摄才是真的亲近自然

  • 尊重动物的拍摄才是真的亲近自然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环境时评

1.jpg

初冬时分,北京奥森公园成了摄友们的天堂。

据《北京青年报》11月25日报道,一大早,几十位退休大爷便赶到奥森公园内的一处小河边,架起了“长枪短炮”。记者发现,拍鸟的队伍中时有乱象发生,有的拍摄者为找机位而拿出随身携带的短锯锯断树枝,有的鸟类爱好者自带树枝和食物诱拍鸟儿。专家提醒拍鸟者,要自觉遵守自然规律,不要为了一己私欲而去干扰鸟类的正常生活。

近年来,拍鸟热渐成气候。呈现在镜头中的鸟,一只只神态各异,或悠闲漫步,或展翅翱翔,或独自觅食,或呼朋引伴,画面清晰到可以数毛,姿态优美到让人想跟着起舞。而随着拍鸟人群的逐渐庞大,原本的小众行为,也就变成了大众时尚。

与此同时,随着镜头的不断逼近,人类行为的持续密集,鸟类的生存环境也越来越险象环生。

此番媒体报道的北京奥森公园,应该说,管理还是非常到位的。尽管时有拍鸟乱象,但情况并不算太糟糕。这首先归功于公园方面的常态化巡查,严重惊扰野生动物的行为往往会迅速得到制止。此外,日益普遍的公众监督,也是奥森动物拍摄者不致于太过分的重要制约因素。

但也正如园方所言,只要有游客进入难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区别只是在于程度大小、范围多寡而已。当下,鸟类的整体生态环境呈劣化趋势,城市化语境下,可以安全觅食的环境并不多见,而来自人类的各种侵害,诸如在迁徙路线上设网、在水面区域过度惊吓,乃至为了个别人的需要而肆意捕获珍贵鸟种等等,均让鸟类不胜其扰。

相比较而言,因为拍摄而对鸟类产生的惊扰,如喂食等,只是增加了鸟儿的依赖性,似乎不能算是严重的。然而,拍鸟的问题并不止于此。据此前媒体报道,如今,拍鸟早已实现了“产业化”。很多专业拍鸟人不会再去山林死等了,他们更热衷的是“棚拍”,即专门有人将鸟圈在大棚里,种上绿植,摄影师只需坐在棚外按动快门就可以了。

而为了满足拍摄需要,大棚的经营者就需要去把各色各类的鸟抓来,且需要不断地更新、替换,这也使得抓鸟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事实上,很多拍鸟人都知道,在鸟市上每见到一只活鸟,则之前的捕捉、运输、暂养,就可能会有20多只鸟的死亡。

亲近自然,关爱动物,当然离不开人与动物的亲密互动,但同时,也应与动物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应随意侵入动物的安全范围,干扰动物的正常生活。

此前,网上一段“小熊爬雪山”的视频疯传,对于不少人而言,这或许是一部暖心、可爱、励志的视频,然而,科学家却指出,动人的画面背后,其实是“无人机干扰野生动物”的严峻现况。

可见,如果来自人类的逼迫太紧,乃至深度介入动物的生活,不仅会惊扰动物,也会伤害动物,从而最终扭曲了人与动物的关系。

这样的扭曲也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层面的不文明现象,更意味着人类对自身环境破坏的不自知。人对动物的戏弄、摧残、侵害,也将最终呈现在人类自身。

有时候,适度的距离也意味着尊重,意味着美,尊重动物的拍摄才是真的亲近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