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构筑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守住一江清水出川

  • 四川省泸州市构筑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守住一江清水出川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国内新闻

(一)绘好“作战图”。2016年,泸州市就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出台《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以改革的双轮驱动实现“优、转、节、保、建”,将“山水绿色”列入城市发展定位,科学划分6大生态区,构建起“三带多廊多点”的生态安全体系。2017年,印发《关于长江沱江沿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14项主要任务全面推进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2018年,又出台全国首个地级市《长江沱江沿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规划》,精准优化顶层设计,划定三级范围三类工业用地布局, 从绿色增长、生态产品、绿色生活、绿色制度、发展质量5个方面创新构建26项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权重,将五大发展理念一脉相承,探寻出一条“守护绿水青山、彰显酒城醉美”的康庄大道。

(二)打好“组合拳”。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污染流域整治为重点、饮用水源保护为底线,坚持长短结合、“三源”共治,打好控源、截污、修复“组合拳”。切实做到“六个到位”,即领导重视到位,书记、市长任总河长,统一指挥调度和超常推进;责任体制到位,坚持“辖区负责、条块结合、分段承包”,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责任体系,实现“全覆盖、无盲区”;工作机制到位,建立“五个一”机制,实施“一周一调度、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一月一例会、一季度一现场会”;任务落实到位,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任务清单,实施挂图作战,拉条挂账销号;资金保障到位,2017年—2018年计划总投资35.8亿元,实施93个综合治理项目,截至目前,已有84个达到年度目标进度,累计完成总投资的95%。沱江及其支流濑溪河水质均由Ⅳ类提升为Ⅲ类。长江一级支流清溪河,已成功打造为4A级旅游景区“花田酒地”,被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提前实现国考断面水质百分百达标的目标。

(三)当好“守护者”。持续开展“利剑斩污”和各类专项执法行动,以突出领域为重点,采取“三不一直”的方式,集中力量开展暗查、夜查、突击检查,不断将斩污利剑向纵深推进,保持重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2018年,我市查处环境违法行为498件,处罚金额4012万元,实施《环境保护法》配套办法97件,其中,按日计罚3件,查封扣押20件,限产停产41件,行政拘留移送31件,犯罪移送2件。积极开展环境执法大练兵活动,采取理论考试、交叉执法、案件评比等方式,并与“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信访维稳工作、日常监管等相结合,以实现在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的同时,不断提升执法人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目的。

(四)织好“安全网”。与毗邻地区签订联防联控协议,强化跨区联动,协同预警、协作处置。建成市区、县区、园区应急物资储备库和泸州市环境应急指挥平台的“三级三区一平台”应急布控体系,将物联网技术运用于环境风险管理,打造环境风险防控管理平台的“千里眼”“顺风耳”。以河长制为载体,对岸上岸下全方位多层级拉起警戒线,主动作为化解各类环境风险隐患。在已建成的10个水质自动站基础上,新建投运9个水质自动站,对主要河流分条分段实时预警,及时防范上游来水风险;建立“三级八类”环境应急处置专家库,委托生态环境部华南环科所开展重点环境风险源企业环境安全“回头看”和“深入查”,落实“全面改”,严守长江出川最后一道防线。

(五)留住“金银山”。用“休养生息”(“休”就是不搞大开发,“养”就是养护水生资源,“生”就是改善生存环境,“息”就是还江河安宁)的方法,破解生态保护修护难题。近年来,野生大鲵、胭脂鱼等珍稀特有鱼类频现泸州长江之水,每年冬季,还有一群来自俄罗斯西伯利亚的红嘴鸥长途迁徙做客泸州长江之滨。用“产业提质”的方法,破解新旧动能转化难题。依托川黔渝大旅游区发展态势,打造“一核一线一片多点”的旅游发展格局,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自贸区、四川最大港口落户泸州;大力发展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现代医药、酒质检测、航运物流,布局千亿新兴产业。用“四个结合”的方法,破解服务高质量发展难题。将环保管理与帮助整改相结合、环保审批与“五通”创新服务相结合、环保治理与发展环境相结合、环保信用与金融扶持相结合,即改善环境质量,又提升发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