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白洋淀风光。
南水北调中线能做什么?
“让受水区的居民喝上甘甜的南来江水”。
这个答案是正确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已累计向豫、冀、京、津等受水区供水超过150亿立方米。
这个答案也不完全正确——除了让受水区的居民喝上南水,还要让受水区的河流“喝”上南水。
“向北方30条河流累计补水近8.7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完成了首次生态补水。”日前,水利部召开新闻通气会,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陈明忠在会上宣布,今年4月13日至6月30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分别累计向河南、河北、天津生态补水4.67亿立方米、3.51亿立方米、0.47亿立方米,河湖生态得到提升、河湖水质明显改善、地下水补给有所增加。
1.为何补:华北水环境危机待缓解
“这瀑河水库顶着个水库的名头,实际都枯了好多年了。真没想到,最近又有了水,看着这哗啦啦流淌的水,心里是真敞亮啊。”河北保定市徐水区瀑河沿线德山村62岁的村民代克山笑着说,“现在的水库、河道跟我小时候那会儿一样。”
瀑河水库能再现碧波,得益于南水的滋养。从4月中旬开始,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向白洋淀生态补水,部分南水经瀑河水库流向白洋淀,这个干涸了36年的水库终于重现生机。
除了向北方受水区提供城市生活、工业用水,并兼顾农业用水之外,为何还要进行生态补水?尤其是许多去过白洋淀的人必定充满疑惑:“水到白洋阔连天”的白洋淀竟然缺水?
事实上,“华北之肾”白洋淀的面积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561平方公里锐减至366平方公里。白洋淀每年因蒸发、渗漏就要损失大量水资源,历史上流入白洋淀的九条河流近年来又大部分断流,逐步退化萎缩使得白洋淀面临“肾衰竭”的困境,这样的困境也是河北乃至整个华北水危机的缩影。
翻看我国的水资源版图,缺水是不争的事实,这个事实在华北表现得尤为突出——据统计,华北地区以仅占全国4%的水资源量,支撑了全国约25%的人口、27%的GDP、25%的灌溉面积和粮食产量。经济社会的发展已超出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处于严重的供需失衡状态,不少河流“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地下水超采严重,形成多个漏斗区。
显而易见,被透支的华北地区需要更多水源来支撑庞大而又“干渴”的身躯前行。
“解决华北地区水环境、河湖生态恶化问题,关乎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等国家重大战略落实,关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陈明忠看来,此次生态补水可以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功能,优化水资源配置,对改善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满足沿线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如何补:用好调度的总指挥棒
79天,30条河流,近8.7亿方水。
这是自2014年年底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以来,第一次长时间大范围实施生态补水。“第一次”“长时间”“大范围”“生态补水”,这几个普通的词凑在一起,对中线的调度管理人员而言,却是一场极其严峻的挑战。
“生态补水期间,我们还要确保11.7亿方的年度正常供水计划顺利完成,加上生态补水任务的8.7亿方,79天要完成20.4亿方的供水任务,意味着平均日供水量约2600万方,最大日供水量达3000万方,任务很艰巨。要实现这个任务,中线许多节制闸要处于全开不节制状态,调度难度和压力明显增加。另外,通过退水闸分水是实现生态补水的唯一选择,全线要启用退水闸30座、分水口68座,共计98处,这样大规模、大范围的分水,对中线尚属首次。”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局长于合群介绍说,“此次生态补水临近主汛期,生态补水期间要在大流量、高水位状态下满负荷运行,中线渠道自身的防汛压力很大,同时,还要随时准备沿线河道出现汛情时紧急停止分水。这次中线工程面临很多‘第一次’,不仅工程、设备设施面临考验,管理队伍也面临检验。”
为了让北方河流顺利“喝”上江水,调度保障、工程保障、水质保障、应急保障齐发力,以化解这些难题和压力。
调度是中线工程安全运行的总指挥棒,针对生态补水,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制定专项方案,加强闸站值守,加密工情和水情监测,实施精准调度。在工程保障方面,分析工程设施设备及运行管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漏洞,全线45个管理处每天排查。
“在水质保障方面,我们加强了污染源排查和监视、水质监测工作,生态补水期间共积累8000余组监测数据,确保正常供水水质稳定达标。为应对突发状况,还制定生态补水专项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抢险队伍8支,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演练31次,加强应急保障。”于合群表示。
3.补出什么:河湖换新颜、生态得改善
汩汩南水,补水北方,补出了什么?
最直观的莫过于代克山看到的,水回来了,河回来了。
通过此次生态补水,河湖水量明显增加。在河北,12条天然河道得以恢复,白洋淀补水1.12亿立方米,保定市徐水区新增河渠水面43万平方米。在河南,中线工程向郑州、焦作等12个城市生态补水,涉及白河、清河等18条河道;焦作市区龙源湖、濮阳市引黄调节水库、漯河市临颍县湖区湿地等河湖水系水量明显增加。
水量之外,河湖水质也得到明显提升。据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建设管理司司长李鹏程介绍,天津市中心城区4个监测断面由补水前的III~IV类改善到II~III类;白洋淀上游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监测断面入淀水质由补水前的劣Ⅴ类达到Ⅱ类;河南许昌市对“九河两渠八湖一轴”河湖水系水体进行了全面置换,安阳市安阳河、汤河水质由补水前的Ⅳ类、Ⅴ类水质提升为Ⅲ类水。
南水对北方生态的“美颜”作用,不仅仅发生在地上,地下水水位也明显回升。
”补水河道沿线的水位明显回升。”河北省水文局有关负责人以数据说话,“监测显示,与补水前相比,河北省9条补水河道沿线5公里范围内,浅层地下水埋深平均上升0.49米,其中邢台南留寨站最高上升7.96米,石家庄高邑城关站最高上升6.27米。”据了解,保定徐水区河道周边浅层地下水埋深平均回升0.96米,河南焦作修武县郇封岭地下漏斗区大狮涝河王屯乡段观测井水位较补水前上升0.4米。
“此次补水还倒逼一些河道进行排污口改造,河北邢台市隆尧县尹村镇等部分地区饮水困难也得到缓解。”李鹏程指出。
这次生态补水实践,让30条北方河流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地下水位得到回升,北方水生态明显改善。“水利部会继续做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调度工作,优化配置水资源,统筹安排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持续推进华北地区河湖生态修复保护和地下水超采治理。”陈明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