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在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环保领域,土壤修复产业近年来迅速兴起,成为继污水处理、大气治理、固废处理之后环保市场上又一重要细分板块。当前,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已成为国际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正在加速实现市场化应用,相关的环保市场空间巨大。伴随国内土壤修复技术的突破,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壤修复体系也呼之欲出
今年12月5日是第五个“世界土壤日”,第一届全国土壤修复大会在南京同时举办。拟定800人的会议吸引了近2000人到会,“修复大会”受热捧的背后,是持续升温的土壤修复产业及未来可期的市场前景。
土壤修复市场规模越做越大
据统计,2007年至今,我国仅工业污染场地修复资金就增长了8倍,项目数量增长36倍,国家累计投入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达219亿元,从业企业由最初的零星数家升至目前的2074家。有预测显示,未来几年我国土壤修复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亿元以上。
“与大气污染不同,土壤污染具有隐蔽、长期存在、不均匀分布等特点,治理修复技术难度高、成本投入大、实施周期长。”土壤修复大会协办方之一、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公司总经理高艳丽表示,相比大气污染、水污染治理等已具有成熟产业链的领域,土壤修复仍处于一个“方兴未艾”的成长阶段。
高艳丽所在的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公司,是全国第一家环境修复领域专业公司,2007年该公司实施了国内第一例土壤修复项目——北京化工三厂地块修复工程,由此拉开了国内环境修复市场化、产业化的序幕。
高艳丽将土壤修复行业发展划分为经济驱动、法律驱动、责任驱动三个发展阶段。在行业早期,土壤修复大多由地产开发企业主导、依托并服务于工业污染场地的地产开发,修复工作开展主要由经济因素驱动;近年来,随着土壤保护政策法规的完善,特别是土壤污染防治法的颁布,强化了在法律制度框架下土壤污染防治的政府责任、污染者责任,土壤修复向着明确主体责任、“依法治污”方向发展;未来,随着社会公众土壤保护意识增强和环保督查力度加大,责任驱动将成为土壤修复工作的动力之一。
以技术创新助推产业化发展
在去年“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展览上,污染土壤快速淋洗装备作为自主研发的重大科技成果之一,与天宫一号、蛟龙号等一同亮相,引发了业内外广泛关注。“这套技术装备经过五代研发升级,达到了对污染土壤的精细筛分、污染物富集和浓缩处理的目的,减量化可达90%以上,污染物去除效率超过85%,整体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北京建工修复公司副总经理李书鹏说。
李书鹏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关键技术的突破,推动了土壤修复产业系统化和专业化,随着一批专业装备制造企业、修复药剂生产企业兴起,土壤修复产业链日趋完善,行业逐渐走向成熟。
目前,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已成为国际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正在加速实现市场化应用。与此同时,中国土壤污染整体类型多、程度深、复合污染问题突出,这意味着中国土壤修复治理既要借鉴国外经验,又不能照搬照抄国外成果,对专业领域的技术革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次全国土壤修复大会的目的,就在于加快推动我国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骆永明表示,近年来国家对环保科技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土壤修复技术发展正经历着从借鉴国外到自主创新、从技术单一到技术多元的转变。
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由北京建工修复公司牵头、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等四家科研院所共同建设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这也是国内环境修复领域第一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作为该实验室技术负责人,李书鹏坦言,虽然中国较欧美发达国家在土壤修复启动时间上晚了20年左右,但中国拥有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未来完全有可能在这一领域超越发达国家。
打造中国特色土壤修复体系
12月5日,德州市人民政府、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华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共同建设创新与应用平台,进一步推进我国土壤修复产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骆永明表示,国家提出的“生态优先、预防为主、风险管控”等要求,为土壤修复行业提供了新的方向,土壤修复正由单个地块的污染治理向区域整体环境管理转变,从整体性、系统性、长远性出发,打造中国特色的土壤修复。
“从发展模式层面看,土壤修复行业将从传统的污染治理工程承包为主,向环境管家、棕地开发和PPP等多元模式发力,环境大建设格局正在形成。”高艳丽认为,区域综合性环境服务将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
据介绍,“环境管家”模式目前已在广西、贵州等地成功开展,通过采用环境管理特许经营方式,对区域生态保护统筹设计、管理和运营,助力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浙江等地采用的“环境地产”模式,将生态修复与土地开发相结合,以生态环境提升带动区域增值。此外,基于“绿色循环+智慧管理+清洁生产”的绿色工业园区建设也在积极探索中,有望推动城乡要素资源的共通、兼容和互补,构建生态环境共同体。
“土壤修复是有市场前景的环保朝阳产业,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骆永明表示,随着国家建设生态文明一系列政策举措出台,将对行业规范化、可持续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的融合,有望使我国土壤污染治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