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在肯尼亚闭幕,呼吁创新发展模式 “眼下需要采取更及时的行动”

  • 第四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在肯尼亚闭幕,呼吁创新发展模式 “眼下需要采取更及时的行动”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重要新闻

  

 

“我们正处于十字路口,究竟是执迷不悟地坚持走这条引领我们通向黯淡未来的老路,还是及时转向,走通往更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这是我们的政治领导人现在必须做出的选择。”第四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召开期间,联合国环境署代理执行主任乔伊斯·姆苏亚(Joyce Msuya)向各国领导人这样呼吁。

当地时间3月15日,为期5天的第四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在肯尼亚内罗毕联合国环境署总部顺利闭幕。本届环境大会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推动各国转向新的发展模式、保护地球日益稀缺的资源奠定了基础。同时,各国部长一致同意,通过采取创新方法,推动可持续消费与生产,以应对环境危机。此外,各国代表承诺,截至2030年,大幅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

会议期间,来自17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500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共同制定全球环境议程。由生态环境部、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常驻环境署代表处组成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参会。

170多国部长共同通过“变革蓝图”

本次大会主题是“寻求创新解决办法,应对环境挑战并实现可持续消费与生产”。大会讨论海洋塑料污染和微塑料、一次性塑料产品、化学品和废物无害化管理等全球环境政策和治理进程,听取全球环境状况最新评估报告,对推进后续工作做出25项决议。

会议通过部长宣言,呼吁各国加快对自然资源管理、资源效率、能源、化学品和废物管理、可持续商业发展及其他相关领域的治理进程。其中,包括承认全球循环经济的价值和意义,倡导让物品得到重复利用或重新使用,尽量延长其生命周期,让它在经济循环和流通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促进可持续消费和生产。

此外,推动成员国加快向可持续公共采购转型,敦促各国出台相应的措施解决食物浪费问题,制定有关节能和安全冷链解决方案并分享最佳实践。利用包括财政措施在内的激励措施来促进可持续消费,同时鼓励成员国在适当情况下,结束对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行为的鼓励或补贴。

来自联合国170多个成员国的部长们共同通过了“变革蓝图”,下定决心通过创新、开发中不以牺牲地球资源为代价等举措,为保护地球“出力”。

各国代表承诺,通过综合的全生命周期方法和相关分析,改善国家资源管理战略,实现资源节约型低碳经济;通过建立有复原力的农业体系来促进建立可持续食物系统;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来解决贫困问题;促进环境数据的使用和共享等。此外各国部长达成共识,截至2030年,大幅度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

为填补各国在监测技术、数据获取等方面的差距,部长们承诺,在改进国家监测系统和技术的同时,收集并生成可对比的国际环境统计数据,并表示将助力联合国环境署在2025年前制定全球环境数据战略。

事实上,上述决议尽管翔实,但不具约束力。为此,爱沙尼亚环境部长、本届环境大会主席希姆·基斯勒(Siim Kiisler)进一步呼吁,“正处于十字路口的我们,今天已经明确了前进的方向,眼下需要的是采取更及时的行动。”

联合国旗舰报告发出警示

除了达成一系列决议,3月13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了第六期旗舰环境评估报告《全球环境展望》,同样令人关注。

报告警示,如不能立即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到本世纪中叶全世界或将有数百万人因环境问题过早死亡。报告表明,淡水系统中污染物的抗菌素耐药性问题可能在2050年成为人类的主要威胁,而内分泌干扰物会影响男性和女性的生育能力以及儿童的神经发育。

报告称,通过加强治理、完善土地使用规划及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为人们提高自身福祉、减轻环境影响提供了窗口。 此外,对农村地区的战略投资将减轻人们迁移的压力。报告呼吁各界采取行动,遏制每年高达800万吨的塑料垃圾流入海洋。尽管这一问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仍然没有相关的全球协议专门解决海洋垃圾问题。

科学家们指出,目前在收集环境统计数据,特别是地理空间数据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他们强调大数据的应用,并表示公共和私营部门之间的数据收集合作蕴含巨大的潜力,能够极大推动知识的更新换代。

同时,报告也强调了一个事实。当前,一些公众、企业和政治领导人尚未在这些领域投入足够的关注和支持,他们仍在坚持一些过时的生产和发展模式。因此,世界能否在2030年或2050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仍旧存在不确定因素。

“报告表明,制定新的发展途径所需的政策和技术都已存在,能够帮助人们带来健康和繁荣。”《全球环境展望6》联合主席Joyeeta Gupta和Paul Ekins说, “目前缺乏的是以足够的速度和规模实施这些政策和技术的政治意愿。如今在内罗毕召开的第四届联合国环境大会,恰是政策制定者应对挑战,为人类争取更光明未来所应抓住的机会。”

中国方案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启示

大会召开之际,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一架从亚的斯亚贝巴飞往内罗毕的航班坠毁,157名乘客罹难。大会开幕式上,参会者们为遇难者举行了一分钟的默哀仪式,向遇难同事们致敬。

随着会议不断推进,多国代表发挥出专业的态度,投身到为更多人类谋福祉的环境议题与方案中。

其中,中国在环境领域的实践成为全球“样本”,得到多方点赞。联合国人居署与中国同济大学日前联合发布《加强河流污染治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报告。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迈穆娜·穆赫德·谢里夫赞赏中国政府在技术研发、管理和财政方面对改善城市河流水质所作的努力,包括创新地推行“河长制”以加强统筹协调。报告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在河道污染治理方面面临的挑战,系统总结了河道治理的技术方法和管理体系。

谢里夫表示,希望这份报告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决策者了解中国河流污染治理经验,重视可持续污水管理以及重污染河流的生态环境恢复。

会前,联合国环境署还发布了《北京二十年大气污染治理历程与展望》评估报告。

报告指出,1998-2017年这20年间,北京市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分阶段持续实施有力的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措施,全市的污染物排放强度逐年下降,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较1998年分别下降93%、38%和55%。

北京的空气质量管理体系得到了监测和评估、污染源解析和排放清单等措施的支持。它还包含了全面的法律规范和环境法规的严格执行。治理空气污染也得到了经济政策、公众参与和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联防联控协调的支持。

对此,乔伊斯·姆苏亚这样评价:“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不是偶然发生的。这是巨大的时间投入、资源分配和政治意愿叠加在一起产生的结果。”

闭幕当天,联合国环境大会中国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同志与联合国环境署代理执行主任乔伊斯·姆苏亚(Joyce Msuya)共同宣布,中国将主办2019年世界环境日,聚焦“空气污染”主题。

届时,通过今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中国方案将进一步影响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正视环境问题,采取应对举措。

“时间所剩不多了。我们不能再沉浸于承诺。承诺的兑现需要‘问责’倒逼。如今,我们已将自身的命运,以及每个生命个体所置身其中且情融其中的社会置于险境。”乔伊斯·姆苏亚在公开信中这样写道。

在过去几十年,随着各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改变不可持续的资源使用状况已经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必须。本次大会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保护地球这项“必答题”上,任何国家都不能掉队,任何国家也无法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