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司法机关日前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对山西临汾监测数据造假案16名涉案人员做出判决。这是全国第二例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案宣判,去年6月,西安环保局监测数据造假案涉案7人获刑。前不久生态环境部通报7地9个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自动检测站点受到了喷淋干扰……
近年来,有意或无意干扰、篡改以及数据造假的案例并不少见。监测机构监测行为急需规范,这既需要强化监管,也需要从业企业强化“底线”和法律“红线”意识。
高速发展带来许多问题
从业人员水平良莠不齐,利益驱使的数据生产时有发生
“我国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2000年左右开始发展,到现在已经达到3000多家企业,从业人员接近10万人,发展速度非常快,但也存在监测数据不真、不准、不全等问题,而数据真实,应是监测机构的底线。”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罗毅指出。
究其原因,首先我国社会化监测机构普遍成立时间较短。2015年《关于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的指导意见》印发后,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一般是规模较小的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质量控制制度。
罗毅指出,“总体来说从业人员水平较低、良莠不齐,不像政府有关部门所属环境监测队伍已经发展了40多年,有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人员培训制度。”
其次,环境监测机构缺乏责任意识,反映在每一个从业者身上,就是不明确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职业道德,“而且目前还没有建立一套针对社会监测机构的企业人员和单位征信系统”。一些恶性、无序的市场竞争时有发生。利益驱使的数据生产在社会化监测机构里屡见不鲜,导致弄虚作假行为或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频频发生。
此外,监管还不够严格,也存在一些漏洞。“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准确度很高,因为这是政府部门直接管辖的,无论是政府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还是政府所属监测机构做,都有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而为社会服务的数据如污染源监测、环评监测等,质量问题就比较严重。”
激烈竞争压缩企业合理利润
从严监管提升行业集中度,自律规范促进长远发展
为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生态环境部印发《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检查三年行动计划》(简称《三年行动计划》),监督检查全面覆盖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排污单位、运维机构三类主体,监督检查重点将突出放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监督检查重点行业包括造纸、火电、钢铁、化工、城市污水处理等。
业内人士指出,根据环保产业协会数据,2017年我国共计销售各类环境监测产品56575台,同比增长38.5%,全行业销售额65亿元,仅增长了1.56%,可见低价竞争现象仍较为严重,激烈的竞争压缩了企业合理利润空间。“环境监测市场竞争激烈,从严监管有助于提升行业集中度。”
“《三年行动计划》对监测机构的资质认定、监测能力、仪器设备检定校准、监测报告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并将严肃查处弄虚作假行为,预计存量市场的小规模、操作不规范的监测/运维公司将逐渐被淘汰,增量市场中信誉度高、经验丰富龙头公司更占优势。”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此外,作为制度监管的重要补充,行业自律、企业自觉也必不可少。
据了解,有关行业协会已经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团体标准等自律规范,并推动行业自律结果的采信。通过自律公约倡导监测行业从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要求,维护环境检测与环境服务市场的正常秩序和行业声誉,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
有企业人士指出,环境标准在不断提高,但监测市场的门槛在降低。行业自律规范的完善,对维护行业正气、维护公众利益,对行业的长远发展会起到很好作用。
罗毅也表示,随着环境监测行业风气的改变,我国环境监测市场也许会迎来新一轮的大洗牌,整个行业的技术和服务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