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粤港澳大湾区深调研之港澳篇
伶仃洋上,即将通车的港珠澳大桥如长龙卧波。碧波万顷间,风机屹立,不时有白海豚在海中逐浪游弋。
三面环山,三江汇聚。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拥有广阔经济腹地,还蕴藏着自然生态的无限潜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去年7月签署的《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提出,要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建设绿色低碳湾区。
综观国内几大区域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强调“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海南省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建设范围,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高度。
建设世界级湾区,离不开生态环境质量的支撑。构建生态环境共同体,建立环保协同合作机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粤港澳大湾区正向着绿色低碳的生态湾区积极探索,奋力实践。
世界级湾区呼唤人才,人才看重环境
“人们从世界各地来到湾区,不仅仅因为这里充满了机遇。城市是否干净、空气是否清新,高水平创新人才更关注整个家庭的长期居住环境。”谈及优良生态环境对于优质人才的吸引力,旧金山湾区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前所长肖恩·伦道夫深有体会。
环顾现有的旧金山、纽约、东京三大世界级湾区,无一不拥有优质的生态环境,并以此为依托建设高品质生活圈。其中,日本的绿地覆盖率达到66%,仅次于芬兰、瑞典,名列世界第三。即使在寸土寸金的东京,人均绿地面积也达到了3.01平方米。
“建设世界级湾区,生态环境质量也应该瞄准世界级水平。”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大磊指出,优质的环境质量有利于增强区域对人才、资本等各种创新要素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而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总体竞争力,而劣质的环境质量会对资本和人才产生“挤出效应”。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已突破10万亿元,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如何维护好绿色生态,缩小与世界级湾区在环境质量方面的差距,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塑造“宜居宜业宜游”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
以大气环境为例,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PM2.5年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而纽约湾区约为7微克/立方米,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分别为9微克/立方米和12微克/立方米。在地表水黑臭水体这项指标上,粤港澳大湾区占比达8.9%,其他三大湾区均为0。
“除了房子、户口和福利,国际化人才将越来越重视居住的生态环境。在湾区城市群建设规划的初期,就应该把绿色生态保护纳入综合考量,避免走入一味追求生产力的误区。”纽约区域规划协会主席托马斯·怀特告诉记者,昔日的纽约湾区曾饱受雾霾的侵扰,直到联邦政府发布《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等一系列环境法规和污染排放禁令,联合区域规划协会和环保组织进行大规模整治,“蓝天白云又回来了”。
从三大湾区的实践经验来看,湾区建设必须重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尤其在能源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严峻、外延试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当下,绿色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粤港澳大湾区要提高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更需更高质量的环境公共产品供给,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一国两制”三法域,生态环境如何协同共治?
天朗气清,蔚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远处曼妙的“小蛮腰”和眼前的木棉相映。近年来,“广东蓝”成为珠三角城市群的一张亮丽名片,在朋友圈频频刷屏。
生态环境部发布信息显示,2018年4月,京津冀区域和长三角区域的平均空气优良天数比分别为58.0%和65.7%,而珠三角区域的平均空气优良天数比例高达91.1%。
环顾大湾区城市群,香港和澳门的大气污染排放已较早跨过库兹涅茨曲线的峰值“拐点”,呈下降趋势。随着珠三角地区大气环境治理取得的显著成效,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国内三大城市群中率先跨越“大气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地区。
“与领先全国的大气环境质量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水污染防治形势还较为严峻,仍有8%左右的地表水断面为劣Ⅴ类。”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永波表示,广东仍需发力“治差水,保好水”,突出打好碧水攻坚战。
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广东全面推进河长制,于2017年底建立从省到村的五级河长体系,实现对全省江河湖库及小微水体管护的全覆盖,3万多名河长积极巡河履职。
同时,加快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17年底,广东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704座,处理能力2598.98万吨/日,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2017年,全省新建成污水管网5949公里,为历年最长,并计划今年新增配套污水管网5000公里以上,继续加快补齐污水截污纳管“最后一公里”短板。
粤港澳三地一衣带水。地理边界的连接、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环境影响的关联性决定了粤港澳城市群不仅属于城际的地域共同体,也属于生态环境共同体。
“如果说,大湾区在经济功能上要实现‘错位’发展,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就必须要达成‘协同’,这是由三地共属一个环境共同体的属性所决定。”吴大磊指出。
面对“一国两制”三法域的特殊环境,一系列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方面的制度化合作机制和深度合作网络正在形成。2010年,粤港合作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中,已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列入建设优质生活圈任务的首项任务。此后,粤港澳在清洁生产、区域大气污染机理及联防联治、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区建设等方面陆续开展多项合作。
打开粤港澳珠三角区域空气监控网络,23个站点分布在广东珠三角和香港、澳门三地,公众点击地图上的对应蓝点,每个站点可以查询6种污染物浓度和空气质量指数,逐小时数据以及日平均数据都一目了然。
“三地共享并实时发布数据不但实现了环境质量的公开透明,也推动着粤港澳大湾区更有目的与针对性地改善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广东省环境监测相关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在滨海湿地和水网湿地集聚的粤港澳大湾区,一方迷人的“水鸟天堂”即将形成。今年10月12日,广东省林业系统首次向社会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讨论稿)》提出,至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将建成水鸟生态廊道,改善水鸟生态环境,提供更多的栖息地给珍稀野生水鸟“安家入户”。
生态环保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一条高耸笔直、由连串桥拱组成的“长龙”飞架河面,跨过峻岭。这是东深供水工程中最为壮观的旗岭渡槽。槽中载着清洁的东江水,将其源源不断输送到深圳水库,最后通过管道输往香港。
52年里,广东累计对港供水240亿立方米,相当于搬运了1个半洞庭湖的水。而在供港的主要水源地新丰江水库,碧波万顷的水面如翠玉般镶嵌在湖光山色之中,这个位于东江上游的广东第一大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地表水最高标准的Ⅰ类水质。
近年来,为保护水源,新丰江水库所在的河源市先后拒绝500多个、投资总额达600多亿元的高耗水、重污染工业项目,禁止电镀、印染、造纸等高耗水、高污染项目落户。河源市水务局副局长赖寿雄告诉记者,当地正通过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促进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化产业转型,争当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排头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鲁修禄表示,生态环境保护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有着巨大作用,“强化生态环保建设不仅不会制约经济发展,还可以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香港旅游发展局主席林建岳看来,环保科技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他建议,三地政府能够联合制订更加完善的配套政策支持环保科技产业发展,包括协调三地业界推动环保研究,加强合作研究废物处理技术,开拓可再生能源,共同觅地建立“环保园区”,鼓励企业在园内设立回收加工厂或再造品生产线等,进一步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结构发展。
同时,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也被视为打造绿色低碳湾区的新型驱动力。“历史、文化、艺术、美食,粤港澳大湾区内集聚了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港珠澳大桥等跨境基础设施的建成,将极大提高城市群的游客流动性,把各个城市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效链接。”信德集团行政主席、美高梅中国主席何超琼表示,粤港澳三地可结合自身优势,打造“一程多站”式的综合旅游线路,加快低碳循环型旅游产业发展,使其成为粤港澳产业结构升级和传统增长方式转变的先导产业。
“粤港澳大湾区要构建绿色低碳发展的激励机制。”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表示,这个激励机制应包括产权的激励,包括绿色金融服务,包括基于排放权、用能权等在内的市场交易制度,使得任何一种绿色发展的行为所形成的正效应能够作为一种资产,使其产权化、界定化,从而有一个合适的市场进行交易。
粤港澳三地说
粤港澳三地本就同根同源,一衣带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脚步的加快,将进一步推动三地在环境保护、文化旅游、市场规则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让人才、资金、文化、信息可以自由畅通地流动,为粤港澳三地带来新的活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世界级湾区离不开蓝天、碧水和清新的空气,相信在互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11个城市将探索建立更多更完善的环保合作机制,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协同发展,吸引更多人才来粤港澳大湾区定居。
——信德集团行政主席、美高梅中国联席主席何超琼
粤港澳签订的框架协议明确提出要建设绿色低碳湾区。相信在粤港澳大湾区各方的协同努力下,通过从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治理的合作机制等方面入手进行生态环保合作的顶层设计,并在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格局、水环境治理、大气环境治理、资源循环利用以及绿色产业等方面细化具体的合作事项,定能进一步促进大湾区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为生态安全、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成为中国优质生活圈先行先试区,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生态文明样板。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金杜(广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吴青
在“一国两制”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广东省九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有其独特性,在法律、关税、货币等方面存在差异。不过,经过长时间的合作,粤、港、澳三地已经形成了友好亲密的关系。粤港澳大湾区可以从宏观层面统筹城市群的合作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湾区内城市间不再是竞争关系,可以携手共同勾勒出一幅画,一起描绘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有鸟有人的优美生态环境,我们完全有能力去画好这幅画,对此我充满期待!
——澳门厂商联合会副理事长王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