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1月11日晚间,环保龙头“碧水源”迎来“川投集团”入股,企业后续实控人或将变更为“川投集团”的消息着实给刚步入2019年的环保行业很大震动。彼时,刚刚看完《湮灭》的本君看到消息以为信息也发生了折射,久久回不过神来。
作为以膜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型环保企业,“碧水源”依靠膜技术和资本驱动,风光一时无两。公开信息表明,上市以来,“碧水源”实现了年均5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而更为闻名的,是“碧水源”依靠果决的行动力打入云南市场,后与云南城投下属子公司成立云南水务,使之成为“碧水源”首家PPP模式上市公司(香港上市),之后这一企业参股多家公司,成为“云水模式”。就在2017年上半年,“碧水源”以584亿元市值的成绩排名中国上市企业市值500强第167名,着实惊艳了环保行业。
花无百日好。PPP大潮风起云涌,诸多民营企业抓住时机,在全国多地跑马圈地。百亿元、千亿元级企业不再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除了“碧水源”,还有环保界当仁不让的话题企业、园林第一股东方园林,有以工业水起家的博天环境,也有之后为数不少的水务和园林企业。
近一年来的事实证明,这些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地方政府违约,去杠杆化解金融风险的大政策,东方园林发债失利引爆环保企业融资难连锁反应等让众多以水环境治理为主业的PPP企业措手不及,到处找钱成了一些民营环保企业负责人一段时间的常态。
碧水源大股东出售股份,获国资背书,现金流有望改善,可以说安全着陆。东方园林求生欲也算很强了,最艰难时员工薪酬无法按时发放、人员流失,为业界熟知。在获得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驰援纾困,出售危废资产给金圆股份解燃眉之急后,东方园林刚刚喘了一口气,不料被媒体爆出日前身陷诉讼,千万元存款被冻结,前途依然不明。博天环境曾被指负债率过高,去年11月下旬三大股东拟清仓式减持,被上交所问询后承诺6个月内不减持……
有人说是PPP害了企业;有人说是民营企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对PPP项目心存侥幸怪不得谁;有人说环保产业就是螺旋式上升发展;有人说潮起潮落太折腾。
有人发问,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行业为什么走不出“不讲规则、一哄而上、恶性竞争扰乱市场、大家受损”的产业怪圈?有人追问,环保产业怎样才能走上良性稳定持续发展的轨道?
对此,一位环保专业人士认为,PPP是政府与社会民间资本合作完善和优化政府公共服务的一种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为国民提供全面优质的公共服务。目前PPP存在几大误区:一是一些地方把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变成了政府与国企合作,从根本上改变了PPP的核心本质。二是面对日益市场化的环保产业发展形势,一些地方还在用非市场化手段进行管理。本应平等合作的PPP难以摆脱政企不平等的传统思维的束缚,导致PPP项目水土不服。三是存在个人或企业把公共服务事业当成一块大肥肉,谁都想从中捞到好处的现象,背离了公共服务的性质和初衷。四是一些地方把PPP作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隐蔽扩大债务、转移政府债务危机、套取民间资本、彰显官员政绩的手段。
“难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问题。”曾经有多位企业负责人这样说,“我们并不需要国家特殊的照顾和支持,良好公平的市场环境才重要。”当下,改善和强化政府对环保产业的监管,对环保产业健康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具体到PPP,急需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不诚信守约问题,二是违法惩戒不力问题。
政府有责,企业亦有过。不少身处困境的企业都曾是环保行业中的佼佼者,却都在攻城略地中迷失了方向。不进则退的思维定式下却已经踩不住刹车。重资产的工程业绩意味着更多的项目,更高的市值,却也可能导致资金链极度紧张,一旦有风吹草动,资本逃离,企业就进退维谷。由此,轻重资产在不同时期的配比,企业的价值观和战略方向成了今日得失的重要原因。
前路曲折,却有光明。虽然一年来部分环保企业,尤其是民营环保企业遭遇严冬,跌跌撞撞,但不容抹杀的是,他们始终是中国环保产业最重要的一股力量。以水务行业为例,从工程时代到BOT和资本双轮驱动的时代,再到目前的PPP等,粗放增长、国资进入、产业调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急剧变化、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环保产业有生机。就像业内人士说道,“碧水源”储备了未来十年的膜科技人才,目前这点是其他企业很难超越的。
在政策层面,从国家层面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到“放管服”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再到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现在和长远来看,都为环保产业带来利好与希望。
未来取决于当下怎么做。放弃粗放的发展模式,追求精细化发展,在做对事、做好事的前提下追求技术、模式、管理的创新,回归环保产业的本质,才是2019年企业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