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垃圾分类做法值得借鉴

  • 湖州垃圾分类做法值得借鉴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环境时评

前几日,笔者到浙江省湖州市生态文明干部学院培训,入住房间后就发现房间内摆了3个箱子,分别是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初次看到,虽然对这个设置觉得很赞,但内心还是有些许疑惑或者不屑,担心这也是个摆设。等到用餐时间,在餐厅吃完饭,回收盘子时,服务人员引导着大家把用过的餐巾纸放到一个大盆,其余食物残渣放在一个大盆。经过餐厅的这个环节,笔者开始对这个学院中的垃圾分类有了兴趣。

饭后散步时,看到学院道路边上也设置了颜色鲜明的垃圾桶,分别是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并且在垃圾桶一侧路灯杆上方设置了非常醒目的垃圾分类介绍,让人们对手中垃圾属于哪个范畴一目了然。

随后几天,学院组织到安吉县、长兴县等几个乡镇现场教学,这几个点位都是乡村旅游的聚集地。在经过前一天学院里垃圾分类的熏陶下,笔者带着问号留意起乡村的垃圾分类。因为根据常识,旅游发达的地方人流大,产生垃圾多,很多地方容易出现垃圾遍地的状况。但在这几个乡村旅游聚集地,他们的垃圾处理远远超出想象。这里的垃圾桶配备没有学院那么高端,要么是四方铁皮桶,或者四方竹篮式的大筐,但均醒目地标识出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即使在很偏僻的地方,也会放置一个大绿皮塑料垃圾桶。农村没有乱扔垃圾的情况,村前屋后,河岸两侧,干干净净。

经过几天的垃圾分类教育,让笔者对湖州市的垃圾分类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上网进行了搜索。从资料中得知,湖州市从2010年12月正式启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清洁直运试点工作,2017年底中心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同时,湖州市还有针对性地做了很多工作。

湖州市垃圾分类处理的做法和现状除了震撼外,更带给了笔者很多启示。

第一,在良好氛围下,垃圾分类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在学院住了不到一周,就形成了主动进行垃圾分类的习惯,扔垃圾时会首先想想手中的东西属于哪个范畴,并自觉地扔到对应的垃圾桶。很多次还因为扔错了再取出来扔到对应的垃圾桶。不光是自己,很多同学也表示在这种氛围下的确会主动进行垃圾分类,习惯成自然。试想,学员们才来这里区区几天,就已经有了分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可见氛围对一个人的影响力有多大。

第二,垃圾分类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不能一蹴而就。之前已经介绍,湖州市自2010年便开始进行垃圾分类的推广工作,一直持续至今,仅垃圾分类设施投入就超过5亿元。相对于资金的投入,对这项事业的坚持也是成功的基础,这一点至关重要。

第三,垃圾分类是长链条工作,各环节都需要做好支撑。做好前端垃圾分类,仅仅是垃圾处理的一个节点,要想让公众主动参与进来,就得全链条做好。比如湖州,除了设置垃圾分类桶,还实施了垃圾分类奖励机制,让居民垃圾分类后还能小有收获。并且,能够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实施区别化的分类要求,不搞高大上的一刀切。还在垃圾填埋的基础上,配套建设了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垃圾焚烧设施等,做到了垃圾填埋、餐厨垃圾处置和垃圾焚烧密切配合,彻底解决了居民分类后,垃圾车拉到垃圾场又混合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