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不能缺少人文关怀

  • 城市公园不能缺少人文关怀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环境时评

近日有媒体对城市绿化中的高价买绿进行了批评。部分地区在进行城市绿化中不考虑南北方植物的生长规律,在城市中南树北种、贪大求洋。而移植成本、养护成本较高,且有些植被水土不服,造成高价引入却难存活的尴尬局面。

同时,还有些地区照搬或复制其他绿化模式,将本不适合本地种植的植物移植本地种植,千人一面的景观树遍地;大量引入外来植物,甚至移植名木洋树,过于追求物种“多样性”,并没有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更有一些城市盲目追求森林城市概念,道路两边种植高大林木形成密集感,而路灯昏暗,故意造成一种神秘的森林感,给夜晚行人造成阴森感。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忽视了绿化的经济性和可行性,缺乏在规划和建设中的换位思考。没有站在城市居民的生活角度考虑问题,造成了好心办坏事。无独有偶,类似的现象在城市公园也存在。

城市公园的目的在于提供居民休闲、游憩,在都市内赋予自然美感,给市民提供生活景观。回顾城市公园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贵族私家花园的公众化。现代社会的城市公园起源于美国,由景观学家奥姆斯特德提出概念并建造,并与沃克共同设计了纽约中央公园,其最大特点在于突出了生活景观和休憩功能,为建设城市公园提供了范本。

让公园的修建既能凸显自然美又能接地气,才是回归作为城市公园的本真。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城市公园的作用日益增加,首先属于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不仅服务城市居民,还开放给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外来旅游者。在绿色发展的理念中,城市公园属于现代都市生态文明的重要生态产品。不仅美化城市,还能改善空气质量、平衡城市生态。在节假日,更是满足城市居民休息、锻炼、交往的场所。

而现实中的城市公园,却缺少了一些关怀感,比如热衷于大面积的种树种草,但无供游人歇脚、避雨的长椅或亭台;随意在园中挖坑填水,却长期不进行疏浚,形成黑臭的池塘;多公里的步道,没有可供老年人短暂歇脚的座椅;公园的名字为了显示文化气息,使用了许多生僻字或艺术字,书写龙飞凤舞,如果不是本地人压根无法认识。这种做法看似在提升公园品位,殊不知却在无形中让本应充满温馨感的公园有了傲慢的气味,变成了一座私家花园,冷冰冰地将游人拒之门外。行走在这样的公园中,让人更多地想到快速逃离,而不是舒展身心。

结合上述的城市绿化和城市公园中暴露出的问题,可以发现,作为都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在其策划建设环节要将其作为艺术品对待,在物种选择中尽量体现地方特色,将其置于城市周围建筑环境中布局,把便民设施巧妙融入,在一座座拱桥亭台、一个个雕塑、一株株树木中注入温馨感,让城市公园不是少数人能欣赏游憩的奢侈品,而是普通公众都能身心愉悦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