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11月24日上午,《吉林日报》官方微信号发文称,吉林省委决定,王立平同志不再担任辽源市委书记。而据权威信源披露,涉及市委书记的人事调整,体现了吉林省对环保工作的重视,以“刮骨疗毒”的态度,推进辽源仙人河黑臭水体整治。
笔者注意到,11月14日深夜,辽源市因为“仙人河黑臭水体整治” 被生态环境部作为环保督察“回头看”典型案例通报。通报称,辽源市在仙人河黑臭水体整治中,思想认识不到位,控源截污严重滞后,做表面文章、轻实际效果,既未达到黑臭水体整治目标要求,也未达到督察整改的序时进度。不到十天的时间,辽源市市委书记已经换人。吉林省环保问责速度之快、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值得称赞。
目前,山西、辽宁、吉林、安徽、山东、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正值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的关键时期,对前期群众举报的问题,以及中央环保督察发现的问题,如何做好整改工作,辽源市从反面提供了一个范本。
笔者建议,要吸取教训,提高思想占位,精准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建议在面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问题整改时,要精准地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开展针对性的治理,确保问题快速整改到位。按常理说,辽源市建成区污水管网老旧、主管线截污不彻底、溢流和渗漏严重,雨污分流比例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是辽源的现实,也是我国相当一部分城市的现状,是城市建设欠账的一种体现。但这决不能成为辽源市黑臭水体治理进展慢、敷衍整改的借口或原因。辽源市党委政府要充分考虑黑臭水体治理是国家的要求,人民的期望。为此,应该及早制定黑臭水体整治方案,积极作为,该取缔取缔,该整改的整改,在控源截污的基础上,完成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
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发现问题的整改,“一把手”一定要高度重视,亲自抓,动真格。俗话说的好,“老大难,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一个地方的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治理,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应该不是缺钱,而是领导不重视。因为环境治理工程是需要花钱的。比如辽源市的截污干管迁移工程,需要5个亿资金,结果仅拨付到位1000万,导致项目进度缓慢。但是,象辽源市面临的问题,只要领导重视,尤其是“一把手”重视,在一个城市筹集5个亿的城市建设资金并非难事。关键还是想干不想干的问题、领导重视不重视的问题。
根据目前中央环保督察曝光的案例来看,一些地方对待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发现的问题整改,心思不是放在真整改上,而是采取执法极端的方法,搞“运动式”执法,一关了之。为此,生态环境部近日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执法的意见》,严格禁止“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懒政、敷衍做法,坚决避免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借口紧急停工停业停产等简单粗暴行为。在环境治理中严禁“一刀切”,这为规范环境执法划定了行为边界。
另外,一些地方对待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发现的问题整改,思想出现偏差。象辽源市一样表现为光说不练,或敷衍整改、虚假整改,不作为或慢作为。试想如果在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方面不动真格,不真整改,人民岂能满意,中央环保督察组岂能满意,这简单的道理不说自明。
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发现的问题整改,问责的速度和力度一定要跟上。此次吉林省在环保问责上的速度和力度,给全国做出了榜样,对环保问题整治不力的是个有力的震慑,对正在整改的是个提醒,对敷衍整改、虚假整改的官员是有力的警醒。实践证明,对整改不力的问题,说一百遍不如问责一人,真问责是真有效。辽源市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换思想就换人,不整改问题就问责人。因为这样,才能促进中央环保督察问题的整改,才能维护环保督察制度的严肃性和有效性,才能真正发挥中央环保督察的作用,才能保证碧水蓝天,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