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信息走出门则信任进门

  • 环境信息走出门则信任进门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环境时评

福建省泉州市政府通过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开了泉港碳九泄漏事件处置和事故调查情况。根据介绍,涉事企业安全生产隐患严重,泄漏事件发生时存在违规作业。而在发生泄漏事件以后,企业要求中层以上员工统一口径,隐瞒泄漏数量,并恶意串通码头船只统一口径。目前,包含涉事企业东港石化公司法定代表人在内的7人已被采取强制措施。

同其他安全生产事故一样,这次泄漏既带来原材料损失等直接危害,又次生环境风险,特别是少数群众接触刺激性气体后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咽部不适症状,医院开通的绿色通道先后接治69名,其中留院观察11名。大气环境质量也一度恶化,而特定海域的水质短期下降到中度污染,目前稳定在一(二)类海水水质。对受影响的海产品,聘请权威专业机构检测分析,根据检测结果决定后续处理方式。市财政还下拨渔民生产恢复应急扶持资金500万元,用于支持周边海域的渔民生产。现在,渔民捕捞生产活动逐步恢复,辖区水产品销售逐步回升。 这次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泄漏的碳九并不是剧毒物质,估算的泄漏量69.1吨,通过吸油毡吸起约40吨,其余大部分自然挥发,小部分最终进入海洋水体,总体环境影响可控。遭人诟病的是各种信息公开不及时、不准确,特别是泄漏量瞒报近9倍,以致于监测结果表明环境安全,而现场群众反映还能闻到异味,产生不信任情绪。 信息公开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企业落实一直有差距,特别是对环境信息,因为涉及周围群众,影响面广,成本也高,往往采取遮遮掩掩的态度,语焉不详,误解较多。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只要如实宣传了,哪怕暂时有差距,群众也会理解、宽容。相反,实施效果有差距,态度还不诚恳,矛盾必然进一步激化。

信息公开其实是一种良好的保护机制。以泉州市这次的碳九泄漏为例,如果准确披露了相关情况,可以进一步引起重视,调集更多资源,向社会证明有能力做好应急处置,从而将生态环境损失降到最低,尽管企业经济损失不可避免,但社会影响就没这样恶劣,对当事人的处理也没这样严重。笔者曾考察一家制药企业,以前周边群众对异味的反映强烈,整改过程中,请居民代表进厂参观,了解资金投入、最新技术采用等情况,增进了解。企业偶尔还会飘出异味,但周边居民通过走进门活动,建立了信任,也就没那么斤斤计较了,过去尖锐的对立局面大大缓解。

现代信息高度发达,墙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容易透风,与其到处防堵,闭门自守,还不如苦练内功,做好基础工作,敞开大门接受监督。把戏只能玩一时,最终要靠实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企业在污染防治方面有了开门纳谏的意识,对提高工作水平也是大有裨益的。因为要接受外界的挑剔,必然有动力把每个细节都做得完美,有利于督促员工精益求精,长期稳定维持处理效果,把最好的形象展示出来。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就是一个利益相对方坦诚相待的过程,交流越少,猜忌越多;打开天窗说亮话,即使还有瑕疵,也会把思想统一起来,分步推进,最后和平共处。要继续推动企业转变观念,敢于打开信息之门,这犹如一个餐馆,打掉老墙装上透明的玻璃窗,让食客看得见菜品的加工过程,对安全有信心,进而产生集聚效应,使生意更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