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城镇化建设需要人,乡村振兴也需要人。经历了假期的休整,亲友的团聚,又到了务工人员迁徙的时节。很多地方都在想办法让务工人员留下来,毕竟人往哪里走关乎着经济发展,人在哪里留决定着国家的未来。
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末,我国城镇化率为58.52%,比上年末提高1.17个百分点。但同时,这一比例距离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这意味着巨大的城镇化潜力,将为经济发展持续释放动能。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广大农村由于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腾出手脚投入城市建设。而特大城市由于资源承载能力不够,备受“城市病”困扰,亟待疏解。因而,小城镇势必成为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中小城镇成为市民,是消除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也是扩大国内需求的主要依托。
然而,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小城镇,在我国的发展不仅滞后,而且迟钝。我国的基本国情使得生产力布局的长期供求关系远离均衡点,粮食安全、农民利益、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交织在一起,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城镇的发展,正如费孝通先生几十年前所言是“小城镇、大问题”。
如何破局?从宏观方面讲,要优化城市、城镇以及乡村的空间布局,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角度做好城市群发展规划,以大城市为核心,整合小城镇和乡村,逐层向外辐射。要保障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把区域内特大城市和中小城镇,以及乡村连接起来,形成城市网络,实现大中小城市的“同城化”。从微观层面来看,要相应做好土地利用等制度设计,重整小城镇面貌,为进城务工人员建设安居家园,为产业发展节约集约供地,为生态环境留下绿色天地。
回顾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是大城市的兴起,第二次是小城市的扩散,目前正在开始第三轮浪潮,即强化大城市、中小城镇与乡村的交通和网络联系,使其得以互联互通。这个趋势在伦敦、巴黎、柏林、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东京、大阪等城市开始起步,我国能否赶上这波浪潮,合理的空间布局、得力的土地配置至关重要。
简·雅各布斯在其著名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写道:“大城市和乡村可以相处得很好。大城市需要真正的乡村在其旁边。乡村也需要大城市,城市中有各种各样的机会和生产能力。”现实中还需要通过一系列措施,让城市和乡村血脉相通、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