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品质生态环境创造“雄安质量”

  •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创造“雄安质量”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环境时评

在河北雄安新区成立一周年之际,《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文发布,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由此“落子定局”。

《纲要》共10章、36节、2.2万字,在这“未来之城”的宏伟蓝图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是《纲要》的基本主线和最大特点,是新时代创造“雄安质量”、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国样板的经典之作。

高起点定位——

将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作为新区建设的首要目标,打造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家园样板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前,生态环境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京津冀地区更是我国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矛盾大的地区,空气质量较差、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雄安新区的建设,着眼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旗帜鲜明地立足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探索缓解北京“大城市病”的有效举措。

《纲要》将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作为雄安新区的首要定位,围绕这个定位谋划新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战略任务。《纲要》明确提出,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合理确定新区建设规模,完善生态功能,统筹绿色廊道和景观建设,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家园。

高目标指引——

将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作为《纲要》的主要指标,建立强有力的约束机制,确保生态环境率先实现根本改善

雄安新区的建设目标包含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的要求,《纲要》提出的2035年基本建成绿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明确要求白洋淀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改善。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高质量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把生态环境的目标列入规划总体目标,这是对新城建设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的要求,也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对新区及周边地区开展生态环境治理的长远目标。

绿色生态指标数量占据《纲要》的主要指标近一半。《纲要》指标分为创新智能、绿色生态、幸福宜居三大类共38项指标,其中绿色生态类指标包括蓝绿空间比例、森林覆盖率、重要功能水质达标率、污水收集率、细颗粒物年均浓度、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绿色建筑等指标共17项,在幸福宜居类指标中还包括了起步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两项与绿色生活的指标,这19项指标直接表征了雄安新区在未来建设过程中生态文明的进展程度。

当前,雄安新区地处全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的京津冀区域,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核心水域白洋淀水质长期处于Ⅳ类以下,富营养化问题突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难度大。同时处在“2+26”大气污染传输通道上,2017年,雄安新区PM2.5、PM10年均浓度分别为67毫克/立方米、113毫克/立方米,优良天数为61%,是大气污染防控的重点区域。同时,现有“散乱污”企业多、历史遗留问题处理难度大,治理基础能力薄弱,面临着“还旧账”与“创标杆”并存的局面。因此,打造优美生态环境必须实现以新区高生态环保治理标准,倒逼和推动周边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协同共治,破解整个区域性和流域性生态环境难题,实现新区环境质量率先改善,带动整个区域环境质量整体改善。

高质量建设——

将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并进,弘扬历史人文底蕴,引领新时代生态文化

《纲要》尊重自然、传承文化、优化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高起点布局高端高新产业,高水平建设绿色城市,形成体现历史传承、文明包容、时代创新的新区风貌。

将生态空间、生态保护红线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构建蓝绿交织、和谐自然的国土空间格局。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条件,对白洋淀湖泊湿地、林地以及其他生态空间实施保护,确保新区生态系统完整,先期划定以白洋淀核心区为主的生态保护红线,远期结合森林斑块和生态廊道建设逐步扩大。其中,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远景开发强度控制在30%。

遵循平原建城、尊重自然的规律,保留中华文化基因,彰显地域文化特色。起步区营造布局规制对称、街坊尺度宜人的“方城”,新建住宅推广街区制,将形成轮廓舒展、韵律起伏的城市天际线,没有成片的水泥森林和玻璃幕墙,严控建筑高度的同时形成清风廊道,使白洋淀的徐徐清风入城来。

高起点布局高端高新产业,严控产业准入与优化产业布局并举,真正实现雄安新区绿色发展。承接符合新区定位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行负面清单,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现代服务业、绿色农业等绿色动能,建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建设绿色新城。推进新区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绿色化。高起点建设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推行绿色建筑、节水节能措施和绿色施工。建设绿色交通、清洁能源、地下管廊等绿色公共基础设施,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标准。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将蔚然成风。

高水平保护——

系统谋划新区生态环境任务,统筹开展生态保护建设,以新区生态环境保护有效撬动京津冀协同治理

《纲要》将“打造优美生态自然环境”作为重点任务放在第四章,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开展城水林田淀系统治理,统筹开展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保护,统筹推进区域流域协同治理,是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与治理模式改革的大胆创新和生动实践。

一是实施白洋淀生态修复,包括恢复淀泊水面、实现水质达标、开展生态修复等,全面对白洋淀流域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统筹治理与修复提出了要求,统筹了控源、截污和治河,优化完善白洋淀及上游生态环境管理机制。

二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包括构建新区生态安全格局、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塑造高品质城区生态环境、提升区域生态安全保障等,将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白洋淀湿地保护区,环新区、环新城、环白洋淀林带和沿河生态廊道区进行分区分类保护。

三是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包括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改善环境质量、严守土壤环境安全底线,这是基于雄安新区的特殊区位、水系特征开出的“药方”,要求新区及周边和上游地区协同制定产业政策,区域流域统筹开展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以白洋淀生态环境质量统筹带动大清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实现新区周边11县区的园区建设、产业准入、工业污染、燃煤、机动车协同治理和保定、石家庄、衡水、沧州、廊坊等5市大气环境协同治理。

高标准实施——

建立强有力的规划组织机制,强化政策保障,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纲要》强调建立完善的规划实施机制,保障规划有序有效实施。雄安新区建设是千年大计,是国家大事,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要保持历史耐心,稳扎稳打,一茬接着一茬干,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再开工建设。因此,《纲要》高度重视规划的实施保障体系,强调完善规划体系,建立规划实施机制,创新体制机制与政策,强化区域协同发展,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经历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雄安新区的建设,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纲要》的出台实施,雄安新区建设的有序推进,将成为全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将成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将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也将成为全球绿色发展的典范和标杆、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的经典之作。